記者日前從山東省政府召開的新聞發布會上獲悉,山東將建立職業農民職稱制度,職業農民參加職稱評審不受學歷、專業等限制,不將論文作為必要條件,重點考察業績貢獻、經濟社會效益和示范帶動作用。聚焦農村鄉土人才、新型職業農民、創新創業人才、返鄉下鄉人才,引進、留住并用好人才等,是山東推進鄉村振興的關鍵舉措之一。
讓農村留得住人,讓農業吸引人,需要農村農業的現代化,更需要農民的現代化。實施鄉村振興戰略,廣大農民群眾是主力軍,農民素質的高低,決定了農業農村現代化的未來。
做好“三農”工作要以農民為中心、以富民為根本,切實發揮農民在鄉村振興中的主體作用,把他們的積極性、主動性、創造性調動起來,讓“莊稼漢”成為懂生產技術、有管理經驗、熟悉市場的“新農民”。
大力培育新型職業農民,促進傳統農民向現代職業農民轉變,通過激發農民創造力提升農業農村生產力,勢在必行。
據了解,目前全國新型職業農民規模超過1500萬人,一大批具有一定科學文化素質、掌握了現代農業生產技能、具備一定經營管理能力的新型職業農民,正在成為現代農業建設的先導力量。在此背景下,我國正逐漸建立“教育培訓、規范管理、政策扶持”三位一體的培育制度,部分省市還將培育新型職業農民納入政府考核。但未來,仍然需要相關部門加大力度,為新型職業農民的培育提供有利土壤,并在信息咨詢、技術指導、經營培訓、資金扶持等方面提供指導,幫助農戶了解市場、開拓市場、適應市場。
山東建立職業農民職稱制度,不只是提出一個口號。無論是對獲得職稱的職業農民,優先提供信息技術、融資支持、產品推介服務,優先安排學習培訓,優先給予財政資金支持,還是實施百萬新型農民技能提升計劃,發揮各級各類創業大學、創業孵化基地等平臺作用,不斷提升其技能水平和創業能力,培養更多的“土專家”“田秀才”等等,這些創造條件讓農民走向職業化的措施,對于推進鄉村振興以及探索農業現代化意義重大。
新型職業農民之所以能“四兩撥千斤”,更在于營造出“農民”的職業榮譽感,充分調動起農業生產積極性。“能被認定為新型職業農民,感覺自己也成了專家。”手握技術、身懷本領,農民心中的底氣更足了。只有讓農業成為有奔頭的產業,讓農民成為體面的職業,讓越來越多的新型農民耕耘希望的田野,才能讓農民憑技術發家致富,才能形成促進農村經濟社會發展的持久動力,讓農業現代化的路越走越寬。